本文首发于《律商联讯》,经授权转载。
2025年伊始,香港证券市场迎来一轮上市热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15日,有8只新股相继登陆港股市场。这些新股包括脑动极光-B(6681.HK)、汇舸环保(2613.HK)、海螺材料科技(2560.HK)、纽曼思(2530.HK)、布鲁可(0325.HK)、宜宾银行(2596.HK)、新吉奥房车(0805.HK)和赛目科技(2571.HK)。与此同时,包括蜜雪冰城、老乡鸡等十余家内地企业递交了港股上市申请。回顾2024年,共有70家内地企业赴港IPO,其中67家于香港主板上市,3家于香港创业板上市,此外还有一家公司即狮腾控股有限公司(2562.HK)以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在香港市场上市。相比之下,尽管2024年港股IPO数量与2023年持平,均为70家。但是,2024年港股募资总额同比增加了89.93%。
2024年6月13日,人工智能驱动的新药研发公司晶泰科技在香港联合交易所(“联交所”)主板首次挂牌上市,这是自2023年3月《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证券上市规则》(“《上市规则》”)第18C章推出以来第一家成功上市的18C特专科技公司。紧接其后,黑芝麻智能、越疆机器人分别于2024年8月8日和2024年12月23日成功作为18C特专科技公司在联交所上市。2024年10月30日,香港上市的特殊目的收购公司HK Acquisition Corporation完成了与阿里巴巴旗下东南亚电商解决方案平台Synagistics的合并,Synagistics成功借壳SPAC在香港上市,标志着自2022年1月香港根据《上市规则》第18B章引入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制度以来,首次成功完成De-SPAC交易。
在2024年末和2025年初,港股市场掀起打新热潮。毛戈平于2024年12月10日上市,其在香港公开发售部分获919.2倍认购,国际配售30.3倍,冻资逾1998亿港元,一举成为港股2024年最受追捧的新股之一,上市首日即大涨76.5%。2025年1月10日,布鲁可在港股正式挂牌上市。其在香港公开发售部分获5999.96倍认购,国际配售38.6倍,位居港股IPO发行历史第三;以冻资额计算,布鲁可本次IPO发行以逾8700亿港元的冻资规模仅次于2020年搁置上市的蚂蚁集团和2021年的快手,位居港股IPO发行历史第三。
为进一步提升香港作为区内主要上市及集资地点的吸引力,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香港证监会”)和联交所于2024年推出多项重要的新措施,以彰显监管机构对促进优质公司在香港上市和维护公众利益的承诺。2024年上市规管方面的主要发展概述如下:
一、优化新上市申请审批流程时间表,加快审批流程
2024年最重要的新措施是香港证监会与联交所于2024年10月18日发布联合声明(“优化审批声明”),宣布将优化新上市申请审批流程时间表,并特别指出将加快合资格A股上市公司的审批流程,以进一步吸引优质公司赴港上市,并提升香港作为领先的国际新股募集市场的吸引力。根据优化审批申明,香港证监会与联交所将在处理新上市申请审批工作时紧密合作,并根据优化审批流程时间表继续协调监管行动,以及进行紧密沟通以避免重复提问。对于申请人及其保荐人提交的新上市申请及相关材料符合《证券及期货条例》、《证券及期货(在证券市场上市)规则》及/或《上市规则》下的所有适用规定及指引的 “完全符合规定的申请”,香港证监会与联交所将分别在不多于40个工作日内确认相关申请是否存在重大监管关注事项,申请人及其保荐人预期可于总共约60个工作日内就监管机构提出的意见给予完满答复。
此外,对于寻求在联交所上市的现有A股上市公司,香港证监会与联交所将加快处理其上市申请时间表。如现有A股上市公司在提交新上市申请时符合以下条件,香港证监会与联交所会加快处理其上市申请:(i) 预计最低市值(参照实际A股市值及预期H股市值计算)为100亿港元;及(ii) 在法律顾问意见的支持下,可确认在紧接新上市申请前的两个完整财政年度及直至提交新上市申请当日,该公司在所有重要方面均已遵守所有适用于其A股上市的法律及规例。在此情况下,香港证监会与联交所各自的监管评估将在不多于30个工作日内完成(而非上述其他新上市申请的40个工作日)。若香港证监会及/或联交所认为上市申请存在重大监管关注事项,香港证监会及联交所将积极与申请人及其保荐人沟通,以协助其理解相关监管关注事项。在此情况下,申请程序所需时间可能会延长。
优化审批流程时间表将适用于2024年10月18日之后提交的新上市申请。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监会”)于2024年4月明确推出了五项措施,包括放宽沪深港通下股票ETF合资格产品范围、将REITs纳入沪深港通、支持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优化基金互认安排和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以进一步加强“港股通”和支持香港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通过提供更清晰明确的新上市申请程序和提高透明度,将鼓励目前在内地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及其他内地龙头企业寻求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二、优化公开市场的规定和IPO发售机制
2024年12月,联交所刊发咨询文件,就有关公开市场监管、IPO定价和发售机制的规定作出优化建议并征询市场意见,以确保联交所的上市机制对现有及准发行人仍具吸引力及竞争力。公开市场主要包括考虑放宽公众持股量要求及增加自由流通量要求;IPO发售机制主要包括考虑是否调整基石投资者锁定要求、调整建簿配售部分的分配及香港公开发售分配及回拨机制;及灵活定价机制主要包括考虑增加发售价格上调机制及考虑调整对发售价格区间的要求。
建议的重点之一,是把A+H发行人必须在香港上市的H股最低门槛,由占同类已发行股份总数的15%,下调至(a)占同类已发行股份总数的10%或(b)上市时预期市值不少于30亿港元。对于市值较大的A股公司,先前规定的15%的公众持股量可能意味着相当大的发行规模,联交所认为,建议的门槛可增加A+H发行人的灵活性,一定程度上减轻发行压力,同时确保在香港上市的股份数量足以吸引“足够数量”的投资者兴趣,并形成足够的公众持股量。
另一项主要建议是放宽对基石投资的监管禁售规定,允许采用“分段解锁”方式,即基石投资者认购的股份在上市三个月后解锁50%,上市后六个月内解锁余下50%。联交所预期此举为机构投资人处置其认购的上市股份带来更多灵活性,可增加发行人证券在IPO后的流通量,并减轻禁售期届满时股价波动的影响。
现行《上市规则》仅有发行价格下调机制,联交所建议扩大现行灵活定价机制,允许最终发售价从指示性发售价或发售价区间上限或下限上调或下调不超过10%,在市场状况不确定的情况下,及时抓住市场窗口,增加发行确定性。
咨询期将于2025年3月19日结束,届时联交所会就建议作出结论,并在考虑所有意见后实施新规则。预计于2025年下半年申请在联交所上市的上市申请人将可能受制于新规则并从中受益。
三、下调第18C章特专科技公司市值门槛
2024年8月,香港证监会与联交所联合宣布对《上市规则》中有关特专科技公司(定义见《上市规则》第18C章)的上市时市值门槛。现行第18C章特专科技公司分为两类:已商业化公司(即经审计的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特专科技业务所产生的收入至少达2.5亿港元的公司)及未商业化公司(即未达上述商业化收入门槛的特专科技公司),分别需要满足若干其他上市条件(包括但不限于上市时最低市值门槛、研发投入要求、资深独立投资者背书等)。
联交所这次根据最新市况,下调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时市值门槛:(a) 已商业化公司的市值由60亿港元下调至40亿港元;以及(b) 未商业化公司的市值由100亿港元下调至80亿港元。有关修订由2024年9月1日起生效,并暂定为期三年,即适用于预期2024年9月1日或之后上市,及2027年8月31日或之前提交上市申请(包括所有重新提交的申请)的特专科技公司。
对投资界及新经济公司而言,这是一项值得欢迎的改变。根据联交所发布的《新上市申请人指南》,第18C章下可接纳的特专科技行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五大领域1:(一)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云端服务、人工智能等);(二)先进硬件及软件(包括机器人及自动化、半导体、先进通信技术、电动及自动驾驶汽车、先进运输技术、航天科技、先进制造业、量子信息技术及计算、元宇宙技术等);(三)先进材料(包括合成生物材料、先进无机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四)新能源及节能环保(包括新能源生产、新能源储存及传输技术、新绿色技术等);及(五)新食品及农业技术(包括新食品技术、新农业技术等)。处于这些领域的新经济公司即使尚未满足《上市规则》第8章适用于一般公司的上市条件,也可以考虑在满足第18C章上市条件的情况下,把握放宽市值门槛所带来的机会,申请赴港上市。
四、有关库存股的《上市规则》修订
2024年4月,联交所刊发《有关库存股份的<上市规则>条文修订建议的咨询总结》,宣布《上市规则》将做出修改,不再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注销其回购的联交所上市股份,而是允许上市公司以库存股的方式保留回购股份。新制度于2024年6月11日生效。
库存股份是由上市公司回购并作为库存股份持有的股份。根据修改前的《上市规则》,上市公司股份一经回购自动丧失上市地位,且上市公司必须尽快注销相关股份证书。新规则下不再如此强制要求,因此上市公司将可以自由选择(i)按照现在的操作注销回购的股份,或者(ii)在其注册地法律和章程文件允许的情况下,把回购的股份当作库存股份持有。库存股份仍然是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一部分,并保留上市地位。但与之相关的投票权和分红或其他收益权利一般会依法暂停。上市公司须就上市规则规定须经股东批准的事宜放弃投票。
在符合上市公司注册地法律和章程文件的前提下,库存股份可用来:(i) 以现金代价出售(场内或场外);(ii) 作为代价转让;(iii) 用于支付员工股份计划;及/或(iv) 作为可换股债券获转换时的股份。同时,联交所也实行了一些限制。为避免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均不得于(i) 拥有未披露的内幕消息或于(ii) 公布业绩前30日内的情形下在场内再出售库存股份或进行股份回购。为避免过于频繁交易,场内进行库存股份再出售后30日的暂止期内不得购回股份。
此次《上市规则》的修订可为香港上市公司提供更多灵活性,有利于香港上市公司通过股份回购及再出售库存股份来管理公司的资本结构。同时,相关修订也顾及到维持香港上市公司股份交易公平有序的要求。
五、 优化《企业管治守则》
2024年12月,联交所刊发咨询总结,重点针对董事独立性和企业多元化部分修订《上市规则》及《企业管治守则》,旨在提升香港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效能、加强董事会独立性、促进多元化、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监控以及提升资本管理,同时为发行人提供灵活性,以逐步提升企业管治水平。相关《上市规则》修订自2025年7月1日起生效,并将适用于2025年7月1日或之后开始的财政年度的《企业管治报告》和年报。政策亮点包括:
-
董事会和员工的多元化:本次修订强化了董事会及员工多元化政策的要求,不仅规定提名委员会中必须包含一名不同性别的董事,还要求上市公司每年检讨董事会的多元化政策,并将其提升至强制披露要求。同时,《上市规则》新增规定要求发行人制定并披露全体员工的多元化政策。这些举措旨在进一步推动公司治理结构的多样性,促进性别平衡,并增强企业在多元化方面的透明度和社会责任感。
-
提升董事专业水平:为避免董事分散精力,新规定对独立非执行董事(下称“独董”)的“超额任职”设限,不得同时担任超过六家香港上市发行人的董事,并为现有独董提供三年的过渡期以符合此项要求。本次修订亦引入定期评核董事会表现的要求,并强制披露董事会技能表,全面展示董事的能力和贡献。
-
加强董事会独立性:为确保董事会保持独立性,修订规定在任超过九年的独董不得继续以独董身份留任,这一限制通过延长至六年的过渡期以分阶段实施。在第一阶段(2028年7月1日或之后首次举行的股东周年大会时),发行人董事会中连任超过九年的独董不能占多数;而到第二阶段(2031年7月1日或之后首次举行的股东周年大会时),发行人董事会中将不得有任何连任超过九年的独董。
-
新增强制披露要求:包括披露提名委员会每年对董事履职的评估、加强与股东互动的披露、增加有关股息政策执行的有关披露等。
2025年香港资本市场展望
展望2025年,尽管宏观经济及政治环境存在不明朗因素,我们预期香港资本市场将继续展现韧力,保持升势。具体而言,我们预计:
-
部分A股上市公司将掀起一波“A+H”上市小高潮。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内已经有十几家A股企业宣布赴港上市,包括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迈威生物、安井食品、顺丰控股、龙蟠科技、歌尔股份、科大讯飞、盛新锂能、三花智控、均胜电子、江波龙等多个行业的知名企业。其中,有三家在年内成功完成“A+H”上市,分别是美的集团、顺丰控股与龙蟠科技,此外,截至2025年1月17日,恒瑞医药、海天味业和三花智控已经成功递交香港上市申请。对比A股市场,港股国际化程度更高,国际资本参与度也更高,因此,多家企业寻求港股上市,能够更好地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通过在A股和H股同时上市,企业能够吸引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投资者,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企业的发展。
-
投资者对某些创新行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先进硬件和软件(如机器人和自动化)、先进材料、新能源和消费)的公司将继续保持强劲需求。根据普华永道报告,目前,已经递交申请在香港上市的企业约有80家,这些企业包括来自不同行业,包括制造业、零售、消费品及服务等传统行业的大型企业,例如蜜雪冰城、沪上阿姨、麦德龙供应链、绿茶集团、西普尼精密科技、正信光电、丰巢控股等等;也有来自生物科技、医疗和医药、人工智能、资讯科技及电信服务等新经济行业的公司,例如诺比侃人工智能、微医控股、佰泽医疗、轩竹生物科技、五一视界、曹操出行、希迪智驾、闪回科技等等。随着联交所逐步修订上市条例,下调第18C章特专科技公司市值门槛,有利于不同类型公司在香港上市集资。预计将来会有更多新经济企业来港上市集资,令香港上市公司的种类更多元化。
-
香港证监会、联交所和中国证监会采取的措施有利于更多内地公司(尤其是现有的A股上市公司)寻求在香港上市,有利的政府政策和监管发展将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活动。2024年10月,香港证监会和联交所宣布优化新上市申请审批流程时间表,加强提升香港地区作为区内领先的IPO市场的吸引力。此外,自2024年9月23日起,香港交易所实施在恶劣天气下继续提供交易、结算及交收服务的安排,提升香港作为国际交易和风险管理中心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中国证监会推出了加强香港金融市场的措施,进一步加大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融资。此举有利香港的新股上市市场,亦带动二级市场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