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闯进法律天地——AI法律检索工具的使用体验和思考
作者:胡科、侯濛 时间:2024-01-16

引言

 

对于许多法律工作者而言,判断纷繁复杂的现实情况所对应的法律条文、法律解释及其实际应用,可能是“惊险的一跃”,这需要法律工作者投入大量精力检索法律法规、案例、学术论文和其他相关法律资料。这一过程往往往往需要搜索多个数据来源,使用多种关键词进行检索,以求披沙拣金、去粗存精,既耗时又费力。但某种意义上,这些基础性工作的复杂、繁琐,也成了法律工作者的“护城河”。

 

但是,AI法律检索工具的出现,可能将革命性的改变这一现状。在使用一项新近推出的Al法律检索工具的过程中,笔者深刻感受到了其带来的便利。AI法律检索工具不仅大大提高了法律检索的效率和精度,同时也对传统的法律服务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产品测评

 

该AI法律检索工具可以利用先进的算法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大量的法律文本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从而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相关的法律依据和案例。以下,我们将通过检索几个实务中出现的问题,展示该Al法律检索工具的实际应用。

 

问题1:股权回购权是形成权还是请求权

 

在检索框中输入“股权回购权是形成权还是请求权”之后,AI法律检索系统在几秒钟之内自动给出了多条初步分析结论,供使用者筛选,同时还附上相关案例链接,方便使用者快速判断案例与问题是否具有相关性:

 

 

同时,AI检索工具还支持问题联想功能,尝试对问题进行结构化、谱系化的理解和分解,并进行发散性思考,帮助用户进行扩展:

 

 

AI检索工具还可以提供思维导图,令使用者一目了然的了解AI检索工具呈现的检索摘要的整体思路:

 

 

可见,以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手动筛选和整理的法律资料,现在只需通过简单的关键词输入,AI就能在几秒钟内提供详尽的法律分析结果、问题联想,甚至是思维导图。如此之高的检索效率,可以让法律工作者能更专注于识别和发现具体的法律问题,以及深入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

 

问题2:公司股东承担回购公司股权义务,是否属于担保,回购权人是否有义务审查公司股东会/董事会决议,否则应承担担保无效的不利后果。

 

键入“公司承担回购义务是否属于担保”后,检索结果如下,可以注意到这时检索工具主要给出的是信托回购义务是否属于担保的结论。这时,使用者可以将问题进行限缩,改为“公司承担股权回购义务是否属于担保”重新进行检索,以提高结论的精准度。

 

 

问题3:被执行人在某地开设有银行账户,能否将账户所在地作为财产所在地,作为执行管辖的依据。

 

我们在检索这一问题后,使用类案报告下载功能下载了类案检索报告,使用者可在AI法律工具查找到的若干个类案中,快速地使用关键词进行检索。

 

 

 

但笔者的多个检索中也发现,该AI检索有时不能正确理解笔者的问题。比如,在以下检索中,AI并没有理解笔者试图检索的是已经办理登记的应收账款质押能否对抗“第三人”的保全申请——当然,这对检索者的问题提炼和表达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用AI法律检索工具的注意事项

 

尽管AI法律检索工具可能为法律工作者带来不同以往的便利,但笔者认为,法律工作者在使用AI法律检索工具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理解AI的局限性: 我们必须牢记的是,生成式AI并不像我们人类一样“理解”人类语言,更无法理解法律条文、案例背后暗含的语境和含义。生成式AI主要基于深度神经网络,通过训练大规模的数据集和其中相关数据、词汇的关系,学习抽象出数据的规律,并利用模型生成新的数据。因此,从本质上,AI尚无法像人类一样进行语义分析、理解和逻辑推理,通过数学计算生成的结果当然也就可能与人类的分析、理解和推理结果大相径庭。

 

不仅如此,训练AI的数据可能十分有限且带有“偏见”。目前AI法律检索主要依赖于已有的法律数据库,但这些数据库中的数据可能并不全面,比如涉及商业秘密、家庭隐私、行政不法行为的很多案例数据库没有收录,那么呈现的结果也就可能偏离司法实践;有些法律条文或案例,特别是层出不穷的新法规可能没有被收录,这也会影响AI的检索结果的可靠性。

 

2.需要质疑、验证AI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尽管AI法律检索工具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提供相对准确的结果,但由于AI检索结果的缺陷,法律工作者必须进行人工审查和验证,以确保其准确性。正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Addrew D. Selbst教授所认为的,大多数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都不是自主的,相反,它们扮演的角色是人类的决策辅助工具,旨在改进人类决策的低效性、任意性和偏见。[1]英国法院去年底发布的官方指南也指出,司法工作者应当尤其重视通过AI检索得到的案例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谨慎使用生成性AI作为分析和推理的依据。[2]正如自动驾驶往往需要人类驾驶员对各种各样的风险进行预判,AI法律检索工具也需要法律工作者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AI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不能不假思索的套用AI法律检索的结果。

 

3.负责任的使用AI,遵循法律规定和职业道德:在使用AI法律检索工具时,法律工作者必须遵循相关法律规定和职业道德标准。对于涉及隐私、商业机密等敏感信息,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确保在合规的前提下使用AI工具进行工作,并考虑到各种潜在的版权、隐私、个人信息保护等问题。律师等专业人员需要牢记,律师本人是确保合规执业的唯一责任人,将法律检索工作交给AI等法律工具,更需要我们勤勉尽责,保护当事人的利益。

 

4.持续学习和更新:法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领域,近年来法规、判例法等不断涌现、日新月异。法律工作者应持续关注相关动态,结合AI工具的使用,确保自己的法律知识和技能始终保持最新状态。法律工作者需要掌握AI工具的使用方法,提高自身的法律检索技能,要强化问题识别训练,这需要结构化、全局性、发散性、批判性思维。AI法律检索工具目前可能还无法做到由事实到法律从0到1的直接过渡,仍然需要法律工作者结合法律知识和自身的实践经验,判断需要检索的焦点问题。

 

结束语

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众多领域革新的关键驱动力,法律行业不仅不可能置身事外,而且可能成为其中的排头兵。作为人工智能革命性意义的一个实例,AI法律检索无疑为法律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它不仅提高了法律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还为法律从业者特别是年轻律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视野和更深入的洞察力。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AI法律工具将不断进步,在其他法律工作领域也发挥实际作用,推动人类的法律服务向更高层次发展。

 注释 

 

[1] Andrew D. Selbst, Negligence and AI’s Human Users, 100 B.U. L. REV. 1315 (2020).

[2] https://www.judiciary.uk/guidance-and-resources/artificial-intelligence-ai-judicial-guidance.

 

微信公众号 ×

使用“扫一扫”即可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