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些年海外专利战的洗礼,我国企业大多意识到自有品牌产品如果希望拓展海外销售市场,预先进行海外专利布局,用专利为产品保驾护航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拥有了一定数量和合理布局的海外专利,在面对海外专利纠纷时才有足够的谈判筹码,产品销售才不至于受到禁令影响。进行海外专利布局,除了常见的技术层面的考量外,下述因素建议企业予以重点关注。
一、海外专利数量
要与市场规模和所处行业匹配
众所周知,外国专利申请费用较高,流程复杂,每件外国专利的获取成本大约是中国专利的5-10倍。那么企业投入多少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进行海外专利布局合理呢?
合理的海外专利申请数量与企业产品在海外的预期销量和所处的行业有关。企业在海外的销售量或预期销售量越大,则遇到专利威胁的概率越高,发生专利纠纷后的潜在损失也越大,所以专利数量必须与市场规模相匹配。另外有些行业(例如手机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本行业中存在数以万计的授权专利,每件产品难以避免的用到现有的技术和大量现存专利。那么此类行业的专利布局数量就要数倍甚至数十倍高于传统行业(例如机械化工等)。
比如,华为公司每年在欧洲的销售额非常高,与之对应的是华为公司每年3000件左右的欧洲专利申请,华为公司专利数量保证了华为公司不再被动的被诉和缴纳专利许可费,反而已经开始向苹果公司等国际手机厂商收取专利许可费。
二、海外专利布局
要根据产品生产销售渠道合理选择国家
专利具有地域性,每件专利的有效性和保护范围仅限于其授权的国家。全世界大约有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所有国家均获得专利授权。专利布局的地域性因素主要考量本公司产品的销售地,生产地和竞争对手的产品生产销售地区。在上述国家地区的专利布局才能最大化专利价值。一般企业海外专利申请主要选择国家有:美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
除了上述常见申请国,一些港口国家也是在海外专利布局中需要重点考虑的。比如荷兰拥有欧洲最大的港口鹿特丹,苹果公司就曾经利用专利诉讼在荷兰获得针对三星Galaxy手机的禁令,导致三星公司不得不紧急更改手机设计以避免欧洲供货渠道被切断的惨剧。
三、海外专利布局的时间因素
由于各国专利申请程序区别很大,各国法律之上还存在多个知识产权国际公约,海外专利申请流程比较复杂。所以海外专利布局还要充分考虑时间因素,选择适合的申请途径。比如,如果通过巴黎公约向海外申请专利,则必须在优先权专利(一般为中国专利申请)递交后的12个月内向所有打算获得专利的海外国家递交专利申请。如果通过PCT途径进行海外专利申请则可将上述期限宽限至30个月左右,为企业赢得考察技术和产品销售情况的缓冲期。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如果企业需要在短期内完成初步的海外布局,则巴黎公约的授权效率显然高于PCT申请。
除了申请递交阶段的途径不同,各国专利申请的审查阶段也长短不一。美国、日本大约需要3-4年时间才能完成一件发明专利审查授权流程,德国、英国等国审查效率较高,荷兰、比利时等国甚至不进行实质审查,最快12个月即可获得专利授权。
四、标准必要专利的获得
很多产品存在行业的技术标准,只有遵循该等技术标准产品才能上市销售。例如为保证手机互联互通,手机必须遵循统一的通信标准。为了符合技术标准所必须用到的专利即为标准必要专利。标准必要专利由于其难以规避,是进行专利布局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如果企业针对行业技术标准相关的底层技术有所研发,则可考虑派遣技术与法律相关员工加入标准制定组织(Standard Setting Organization,SSO)并参加其组织的标准讨论会议。以通信行业为例,标准讨论会过程中各个企业可以提出自己建议的标准提案(Proposal),如果该等提案中的技术具有良好技术效果,并被与会的多数通信企业认可,则该Proposal将被纳入下一代通信标准,成为通信标准的Technical Specification。企业在提出Proposal前,以及Proposal被讨论修改过程中,可以考虑将Proposal中的技术作为专利申请递交。一旦该Proposal被纳入标准,则相关专利会成为标准必要专利。由此,通过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专利申请三者互相配合,企业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标准必要专利,打下应对海外专利纠纷和专利许可谈判的良好基础。
企业进行海外专利布局时需要考虑的有商业方面,技术方面,法律方面的诸多因素,上述四个因素是笔者在工作中认为对企业比较重要,需要认真加以考量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