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出海境外用工劳工法律问题研究系列文章(二)|社保与工伤
作者:王蓓 时间:2024-07-25

本文首发于威科先行,经授权转载。

 

引言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愈发坚定,海外市场的拓展不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工法律问题提出了严峻挑战。对于那些选择远赴海外工作,为加强祖国经济建设贡献力量的海外劳工来说,他们面临的不仅是异国他乡的工作挑战,还有对自身权益保障的深切关注。

 

本文将重点关注海外劳工的社保和工伤问题,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的外派员工社保缴纳问题出发,深入剖析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及其对海外劳工的影响。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为企业“走出去”的跨境社保和工伤安排提供实用的参考和指导,帮助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实现合规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并使海外劳工的权益保障问题引起更多关注和重视,为海外劳工提供更加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

 

中国企业境外用工的双重社保缴纳问题

当中国境内企业外派员工到境外工作时,可能会遇到双重社保缴纳的问题。这关系到员工社保缴纳的确定,以及如何与国内的社保制度相协调两个层面的法律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应为员工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社保缴纳以及工伤认定乃至赔偿的前提,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成立劳动关系。而如果外派员工在境外工作期间与国内企业的劳动关系依然存在,那么企业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保缴纳义务。因此,即使员工外派到境外,如果劳动关系仍在境内,企业通常要继续缴纳社保。但若境外当地法律也要求缴纳社保,就可能出现双重缴纳问题。这种做法虽然降低了法律风险,但增加了企业和员工的成本。

 

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与包括德国、韩国、日本等在内的12个国家签订了社保互免协议,主要针对派遣人员、船员、外交官等群体,豁免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双重缴纳。社保互免协议旨在避免重复缴费,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让外派员工在境外工作时,可以少缴或不缴某些社保费用,同时保留国内的社保权益。

 

中国企业境外用工社保实践常存在如下疑问:

 

(一)境外就业的中国公民,是否需要在国内缴纳社会保险?

 

在境内建立劳动关系外派至境外工作的中国公民应该缴纳本国社保,可能需要缴纳境外社保。若在签订双边社保协定并生效的十一个国家务工,则可以申请境外免缴。

 

在国外就业但与境内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中国公民,根据国内规定,有资格且必须在中国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然而,按照国际惯例,多数国家通过法律要求在其境内工作的外国人加入本国的社会保险体系,并缴纳相应的保险费用,同时享有与本国公民相同的待遇。因此,如果中国公民在国外工作,并且当地有相关法律规定,他们还需遵守这些规定,参与当地的社会保险计划。为了避免在国外工作的中国公民在原籍国和工作国同时支付社会保险费用的问题,国际上通常通过签订社会保障双边或多边协议来解决。目前,中国已经与包括德国、韩国、丹麦在内的12个国家签订了此类协议。其中,与德国、韩国、丹麦、加拿大、芬兰、瑞士、荷兰、西班牙、卢森堡、日本、塞尔维亚11国签署的协议已经正式生效。根据这些协议,那些在中国已经参加了社会保险的人,在一定时间内,可以继续在中国缴纳保险费用,而不需要在协议的另一方国家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

 

与中国签订双边社会保险协定的国家、可豁免社保险种、免缴年限及协定缔结时间等信息,可参考下表: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典型案例:(2016)辽02民终2097号

 

法院认为:用人单位有法定义务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当劳动者被派遣到日本工作时,用人单位应承担由此产生的费用。一审法院判定劳动合同中关于劳动者辞职需返还五险一金和赴任费用的条款无效。

 

(二)如发生双重社保缴纳情况的,如何办理境外免缴手续?

 

如前所述,我国已与12个国家签署了双边社会保障协定。并且与其中11国签署的社会保障协定已经生效实施。依照相关双边社保协定的规定,赴上述国家工作的人员可以通过社保中心办理已在我国参加相关社会保险险种的《参保证明》或《法律适用证明》,以作为其在缔约另一国免除相关险种缴费的凭证。

 

对此,目前境外工作人员共有两种申请方式:

 

1.网上申请:借助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网址:http://si.12333.gov.cn),参保人可由单位或个人在线申请办理《参保证明》/《法律适用证明》。具体流程是:参保人注册登录平台,填写信息、提交申请。由社保中心国际合作处负责处理申请,进行后台审核。经核查符合条件的,出具《参保证明》/《法律适用证明》。同时,平台以短信、邮件形式及时通知参保人办理状态,申请人也可登录平台或访问掌上12333APP查询办理状态信息。 

 

2.线下申请:各国《参保证明》/《法律适用证明》的服务对象、办理依据、时限等有关详细信息请参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网了解相关办事流程。 

 

办事地点: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138号皇城国际B座

 

注:关于上述双边协定的参保证明具体办理流程,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政务服务平台官方网址界面:https://si.12333.gov.cn/185005.jhtml?menuguide=1,进入该网页后可下拉页面,选中相应国家查看对应办事指南。

 

(三)若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派遣与其有劳动关系的劳务人员至境外工作,约定由境外雇主缴纳境外社保,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是否可以免予缴纳国内社保?

 

根据《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可以组织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这意味着,在派遣本企业员工出境的情况下,这些对外劳务企业不仅是劳务派遣的组织者,还承担着相应的雇主责任。

 

在组织劳务人员出国工作的过程中,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作为劳务派遣单位,不仅有权安排劳务人员的海外工作,还必须确保这些人员得到适当的社会保障。这包括但不限于为劳务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用,这是企业对员工的基本义务,也是维护员工权益的重要措施。即便在劳务人员与海外雇主之间有协议,约定由海外雇主承担社会保险费用的情况下,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也不能免除其在国内为劳务人员缴纳相应社会保险的责任。这是因为,劳务人员与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之间的劳动关系是社会保险缴纳的基础,企业必须依法履行这一义务。

 

典型案例:(2019)湘0102民初10328号

 

法院认为:根据《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可以组织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务人员赴国外工作,因此公司有权将员工派遣至国外工作。事实上,某某人力资源劳务公司与韩某某订立了劳动合同并派遣其至安哥拉工作。此外,该公司与安哥拉某某公司的合同也包含了派遣员工的约定,且合同中多次提到与劳动合同关系有关的条款,如办理社会保险、订立劳动合同等。某某人力资源劳务公司还为韩某某缴纳了社会保险费用,这些事实足以证明其与韩某某之间存在劳动合同关系,与安哥拉某某公司之间为劳务派遣关系,该种情况下即便约定由境外雇主即安哥拉某某公司缴纳境外社保,某某人力资源劳务公司也无法免于缴纳国内社保。

 

中国企业境外用工的工伤支付问题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集中了我国建筑业、制造业、采矿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外派员工,而这些行业的特点是高危、安全保护条件差且容易出现工伤事故;因此,充分、及时的工伤、医疗保障就显得格外重要。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四十四条,“职工被派遣出境工作,依据前往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应当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参加当地工伤保险,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中止;不能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不中止。”

 

基于此,当中国外派员工在海外工作期间,如果他们所在的国家依照当地法规已经为他们提供了工伤保险,那么在工作期间发生的工伤应依据当地的工伤保险政策进行赔偿。但是,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工伤保险的赔偿可能较低,无法完全满足需求。而对于那些在海外工作国未被提供工伤保险的中国外派员工,他们在回国后,将依据中国的《工伤保险条例》进行工伤认定和赔偿。但需要注意的是,国外的一些药品和治疗项目可能不被包含在中国的工伤保险赔偿范围内。

 

因此,为了给外派员工提供更充分的保护,许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中国企业往往需要在海外工作国为员工购买更高保额和更全面的商业意外保险。这虽然确保了员工在海外工作时能够得到必要的经济保障和风险管理,但会导致额外的保险费用支出,对企业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负担。

 

中国企业境外用工工伤认定和支付常存在如下疑问:

 

(一)员工被派遣出境,能否基于国内的工伤保险要求支付工伤待遇?

 

根据中国现行的工伤保险制度,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在某些情况下包括境外的工伤事故。具体而言,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四十四条的规定:

 

如果职工被派遣出境工作,依据前往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应当参加当地的工伤保险,那么职工应参加当地的工伤保险,其在国内的工伤保险关系中止。此时,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则不包括境外的工伤事故,员工无法基于国内的工伤保险要求支付工伤待遇。

 

如果职工不能参加境外的工伤保险,那么其在国内的工伤保险关系不中止,意味着在国内的工伤保险仍然有效。此时,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则包括了境外的工伤事故,员工可以基于国内的工伤保险要求支付工伤待遇。

 

典型案例:(2019)湘05民终1619号

 

法院认为: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四十四条的规定,职工若被派遣出境工作,应参加当地工伤保险。何某在被某公司派遣至阿尔及利亚工作时,建筑施工单位依据当地法律为何某在当地办理了社保,因此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依法中止。何某在保险期间受伤,其向某公司主张的工伤保险待遇缺乏法律依据。

 

(二)派遣至境外的员工若未在境外支付工伤保险,在境外发生工伤时,是否可以申请境内的工伤认定和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若可以,如何进行?

 

如前所述,在派遣至境外的员工未在境外参加工伤保险的情况下,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不会中止。因此,如果员工在境外工作期间发生工伤,可以按照下述步骤申请工伤认定和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1.工伤认定申请:员工或其雇主应向国内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提交相关材料:需要提供工伤发生的相关证明材料,如医疗证明、事故报告等。

 

3.工伤认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将根据提交的材料和调查结果,确定是否构成工伤。

 

4.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如果工伤被认定,员工将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享受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这可能包括医疗费用报销、伤残津贴、康复治疗费用等。

 

5.赔偿和待遇的执行:一旦工伤认定完成,社会保险基金将按照规定支付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

 

典型案例:(2014)泰开民初字第0593号

 

法院认为:原告作为被告某公司的职工,因被派遣出境工作而发生工伤。根据法律规定,前往国家或地区工作应参加当地工伤保险以中止国内工伤保险关系,否则不中止。未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发生工伤时,用人单位需按工伤保险待遇支付费用。某公司未提供参加工伤保险的证据,因此应支付原告工伤费用。

 

(三)境外工伤的赔偿标准与境内有何不同?

 

具体的赔偿标准和程序需要根据实际的工作地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以及与中国的双边协定来确定。总体上来说,境外工伤的赔偿标准与境内存在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伤保险制度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伤保险制度存在差异,包括工伤认定的条件、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工伤保险的待遇标准等。例如,一些国家可能提供更高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或者有不同的伤残等级和对应的赔偿标准。

 

2.赔偿责任主体:在中国,工伤赔偿责任主要由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承担。而在境外,赔偿责任可能由当地的工伤保险机构、雇主或通过商业保险来承担,这取决于当地的法律规定。

 

3.赔偿项目和标准:中国的工伤赔偿项目包括医疗费用、伤残津贴、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具体标准由国家规定。而境外的赔偿项目和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每个国家或许都有不同的标准和规定。

 

4.工伤认定程序:境外工伤的认定程序可能与中国不同,包括所需的证据、申请流程和时间限制等。

 

5.社会保障协定:如果派遣员工的国家与中国有社会保障协定,那么在境外发生的工伤可能会按照协定的规定来处理,这可能会影响赔偿的条件和标准。

 

中国企业境外用工社保与工伤常见问题的实操解决措施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跨境用工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日益凸显,不同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使得海外劳工在社保缴纳和工伤待遇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既关系到海外劳工的切身利益,也影响到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和声誉。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遵守派驻国法律

 

如果派驻国法律规定外籍员工必须参加当地的社会保险,员工应当依法参加当地的社会保险。

 

(二)了解双边社会保障协定,对派驻国社保费用进行优化

 

中国企业需要细致了解派驻国(东道国)的社保返还或免交规定,及时获取保费返还或享受免交,减轻企业保费负担。

 

(三)国内社保个人账户处理

 

如果员工选择在境外参加社会保险,需要了解如何保留在中国的社保关系,以及未来可能的转移或接续问题。

 

(四)综合保险策略制定

 

企业应制定全面的保险组合,包括社会保险、法定保险及商业保险,以覆盖境外员工的工伤、医疗、生育等风险。同时,应遵守东道国法律,为员工安排必要的保险,如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

 

(五)专业人力资源服务

 

对于在海外没有实体的企业,可以考虑通过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员工雇佣、税务合规、薪酬支付等事务。有助于企业在没有直接设立海外机构的情况下,合规有效地管理境外员工的社保和工伤问题。

 

结语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迈进,海外劳工的社保和工伤问题愈发凸显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为海外劳工的权益保障带来了诸多挑战。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为企业和海外劳工提供关于社保和工伤问题的深刻见解和实用建议。企业作为海外劳工的雇主,应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确保海外劳工的社保和工伤权益得到充分保障。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国际形象和声誉,更能够激发海外劳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企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同时,我们也呼吁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海外劳工的权益保障问题,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海外劳工提供更加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

微信公众号 ×

使用“扫一扫”即可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