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在线办公技术的深入发展以及近年来用工模式的转变,用人单位安排员工居家办公成为新的趋势。与传统模式相比,用人单位采取居家办公模式可能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将结合相关法规和政策以及裁审实践,梳理并解答居家办公涉及的常见法律问题,供用人单位参考和借鉴。
目录
向上滑动查看目录
1. 用人单位安排或取消员工居家办公,是否要与员工协商一致?
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与员工协商一致。用人单位安排或取消员工居家办公系对员工办公物理场所的调整,一般不涉及劳动合同的变更,并不会对员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通常会被认为属于用人单位行使用工管理权而能够自主决定的范畴。因此,只要用人单位安排或取消居家办公是善意合理的,且已与员工事先协商或沟通的,一般无需事先获得员工同意。当然,用人单位在具体安排时应注意结合员工的岗位特点及其居家场所的实际条件,综合评估和考量员工居家履职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另外,为优化和强化管理,我们建议用人单位提前通过法定程序制定居家办公的配套政策,明确规定并全面落实包括用人单位安排或取消居家办公的适用情形或条件在内的有关居家办公的各项制度。同时,用人单位还应注意为员工提供必备的居家办公条件,如配备适宜的软硬件办公设施等,以便员工能顺利地开展居家办公。
2. 居家办公期间,用人单位能否取消餐饮、交通等补贴和福利?
一般情况下可以。餐饮、交通等补贴和福利属于用人单位因员工到工作场所提供劳动而额外产生或增加的交通费或餐饮费而给予的补贴和福利。由于员工居家办公期间未实际前往工作场所,并未额外产生和增加相关交通和餐饮支出。所以,用人单位取消与实际出勤有关的餐饮、交通补贴和福利具有合理性。但是,如果员工有证据证明相关餐饮、交通补贴和福利属于双方约定的固定薪酬组成部分的(如双方在劳动合同或相关协议中约定每月固定工资中包含餐饮、交通等补贴和福利),用人单位则不能单方取消。
3. 居家办公期间,员工未按要求及时回复工作信息或完成工作安排,是否可以按违反劳动纪律进行惩戒?
可以。由于居家办公的远程性和灵活性,导致出现员工与用人单位不在同一物理场所的情形,工作沟通及安排容易出现滞后。在此情况下,用人单位要求员工使用企业邮箱、钉钉、微信等协同办公软件沟通工作,并要求员工在规定时间内回复信息或完成工作属于合理妥当的工作要求和安排。如员工无正当理由不服从用人单位的合理安排,用人单位可以根据规章制度进行劳动纪律惩戒。
4. 居家办公期间,用人单位能否要求对员工实行工作时间内的全程视频监控?
不可以。用人单位对员工进行全程工作时间的视频监控,超出了通常理解的人力资源管理所必需的范畴,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所规定的“最小必要原则”。因此,在未获得员工同意的情况下,用人单位要求对员工实行全程工作时间的视频监控并不合理。但对于用人单位安排的线上工作会议,如钉钉会议、腾讯会议,用人单位要求员工打开摄像头以便高效沟通,应属于对员工的合理安排和管理范畴。
5. 居家办公期间,用人单位能否要求员工在约定的办公位置进行定位打卡考勤?
我们倾向于认为可以。打卡的目的在于考察员工在日常规定地点的出勤办公情况。与传统模式相比,居家办公模式下用人单位对员工所处的物理位置的控制程度较低。为防范工伤等风险,用人单位需要对居家办公的场所有所限定,因此,用人单位通过定位打卡以实现对居家员工的考勤管理,我们认为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我们倾向于认为,用人单位要求居家员工定位打卡考勤属于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所必需的范围,通过这种考勤方式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无需取得个人同意。当然,为适用前述“同意例外”,用人单位需要事先在依法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如居家办公政策)或依法签订的集体劳动合同中明确规定定位打卡考勤的内容。并且,用人单位在实操时还应遵循合理和最小必要原则,不得超出处理目的范围处理个人信息。
虽有前述“同意例外”,鉴于定位考勤涉及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如行踪轨迹),并且司法实践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所必需”的范围认定方面态度仍不明朗,我们建议,现阶段用人单位在实施定位打卡考勤之前,尽可能向员工充分说明信息处理的目的、方式和范围等相关事宜,并取得员工的书面同意。
6. 居家办公期间,如何对员工加班进行管理?
居家办公期间,员工确实存在加班的,用人单位应根据法律和制度规定支付员工加班费或安排调休。但是,由于居家办公时间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员工可能出于个人原因,将工作调整到非工作时间完成。所以,用人单位应提前对员工在居家办公期间的工作量和工作交付时间进行预估和规划,尽量要求员工在工作时间内交付工作成果。对确有加班需要的,还需要求员工严格按照加班制度履行必要程序,例如预先提交加班申请并获得审批。
7. 居家办公期间,如何对员工进行绩效管理和考核?
用人单位可为员工提前制定居家办公期间的每周(或每日)工作目标和阶段性工作计划,要求员工定期(每周或每日)定时进行工作进展汇报,并及时提交阶段性成果,以便用人单位按照相关绩效考核制度进行评估和考核管理,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员工的绩效奖金或其他与绩效相挂钩的待遇,实现对员工工作绩效的精细化管理。由于居家办公的工作时间较为灵活,用人单位应更加关注员工的阶段性工作成果并与员工就其绩效表现保持及时和顺畅的沟通。
8. 居家办公期间,发生事故伤害能否认定为工伤?
居家办公期间,如员工在工作时间内,因为工作的原因或因履行工作职责遭受到事故伤害的,可以认定为工伤。在工伤认定中,用人单位负有主要的举证责任。在居家办公模式下,由于用人单位对劳动过程的管控较弱,其举证能力也大大降低,个别非工作原因导致的居家受伤的情况仍有较大可能被认定为工伤。建议用人单位事先与员工明确约定居家办公的主要场所(如经常居住地)以及上下班时间,以便预防和减少工伤事故并在事故伤害发生后就工伤认定问题进行有效举证。
9. 用人单位如何防止商业秘密或其他保密信息在员工居家办公过程中被泄露?
用人单位应尽可能为员工居家办公配备适宜的软硬件办公设施,例如要求员工居家办公期间使用公司发放的工作电脑,以及公司的系统办公软件或协同办公软件(如钉钉、飞书)。同时,用人单位还可以完善内部系统访问权限设置,加强涉密文件管理,比如根据部门、层级等情况分类设置文件访问和上传下载权限,并加强对员工账户登录和访问页面等情况的后台监管措施。如员工确有需要对外发送涉密文件,可强制添加包含用人单位信息、文件用途等信息的水印,降低该类文件被非法使用的风险。
10. 用人单位制定居家办公政策需要着重覆盖哪些方面内容?
用人单位制定居家办公的规章制度,可着重涵盖以下方面:
用人单位应当在制度中明确规定居家办公适用的情形,如适用对象的岗位类型、居家办公的具体期限。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疫情期间适用的人员范围和时间不仅要符合管理需要,还应当符合国家和当地政府的相关防疫政策的要求(比如员工为配合防疫要求需要居家隔离的,或者按地方政策被允许在家照顾未成年子女的);
制度应结合居家办公的特点,对居家办公期间的工作时间、出勤管理、工作汇报、加班申请、绩效考核等具体事项作出明确细化的规定;
用人单位应明确规定居家办公期间员工应遵守的纪律要求,比如要求员工应按时回复工作信息,保持与其他员工和客户的及时沟通。此外,制度中应明确违反居家办公期间管理要求的行为(如员工不配合用人单位合理安排的居家工作方式)属于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用人单位有权给予相应的纪律惩戒;
为降低居家办公期间的工伤认定风险,用人单位应尽可能明确设定员工具体的居家办公地点(如经常居住地),并要求员工履行相应的居家风险防范义务。在制度基础上,用人单位可以要求员工就居家办公的环境的安全性(如办公地点不存在容易导致员工受到伤害的潜在不安全因素)另行单独做出书面承诺。对于员工在超出约定办公地点办公的,用人单位可规定员工应事先报告并获得用人单位的同意;
制度中应对居家办公期间员工所使用的办公设备进行限制,如要求员工使用公司发放的办公电脑和软件。同时,制度中还应明确员工居家办公期间远程使用公司系统和资料尤其是涉密文件时应遵循的规范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