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天人文•竞青春(二)|探索无界,重塑自我——金融“法师”的极限启示录
作者:张舒婷 时间:2025-02-27

 

探索无界

 

重塑自我

 

金融“法师”的极限启示录>>>

 

每年我都会专门给自己定一个目标

 

去体验和尝试几项新的运动

 

就像拆封新盲盒

 

解锁身体里的隐藏技能包

 

毕竟运动清单越怪

 

人生体验越帅嘛

 

 

 

逆风起舞的直觉革命

 

单板滑雪:

 

Round 1

 

 

 

 

 

单板滑雪让我明白,

要与自己的直觉作对抗,

本能地减速以求稳妥,

却发现速度不足时才会换韧失败,

只有胆子够大

放松核心肌群、

信任雪板与重力的相互作用,

才能驾驭雪坡,

享受行云流水的滑雪节奏。

 

 

捕捉浪尖的舞者

 

冲浪:

 

Round 2

 

 

 

 

 

 

 

 

冲浪让我懂得,

时机的把握是驾驭海浪的灵魂,

太早起身会被浪峰掀翻,

太晚发力则错失推进力。

只有选择恰当的时机踩上浪尖,

才能稳稳地站在冲浪板上,

与海浪共舞。

 

 

做一个垂直世界的清醒梦

 

野外攀岩:

 

Round 3

 

 

 

 

野外攀岩则让我领悟到,

面对险峻的岩壁,

耐心与策略同样至关重要。

每一次落脚,

每一次抓握,

都需要在反复观察和思考中寻找最稳固的支点,

在冒险与谨慎间的动态平衡,

才是突破极限的关键。

 

 

 

潜入深蓝,重塑呼吸与勇气

 

自由潜水:

 

Round 4

 

 

去年我系统学习了自由潜水。

 

所谓自由潜水,

是指潜水员不携带气瓶,

仅凭憋气潜入水下的活动。

比起水肺潜水复杂的装备系统,

自由潜只需要一副面镜和脚蹼就可以参与,

轻巧灵便

——我很快爱上了这项运动。

 

自由潜水这项运动的核心技能是呼吸和耳压平衡。

 

 

呼吸的艺术:

从57秒到3分钟的突破

 

闭气时间是决定自由潜这项运动玩得好不好的重要指标,闭气时间越长,在水底停留的时间更长,看到的景色才更惊艳。

 

学习闭气的第一步是学会克服自己的呼吸冲动。

 

第一次闭气训练的时候,秒表刚划过57秒便因强烈的呼吸欲望被迫中止,我只能浮出水面,大口呼吸新鲜空气。

 

我瘫坐在泳池边缘,潜水教练递来血氧仪:“你的身体在欺骗你——CO₂浓度仅上升0.1%。”这个数据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人体对呼吸的渴求,80%源自大脑对未知的恐惧。

 

潜水教练告诉我,人体对呼吸的调控主要由脑干中的感受器控制,当体内CO₂积累导致pH下降(酸度上升)时,才会触发呼吸冲动。但是,二氧化碳只占呼吸空气的0.04%,所以体内二氧化碳一定浓度的上升并不会直接发生危险。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水下感受到呼吸冲动的时候,感受横膈膜肌抽动,我开始按照教练的指令安抚自己的大脑,让思绪慢下来,扫描各个器官的感受,排除杂念,直到身体的舒适度到了临界点,然后慢慢浮出水面。很快,我的闭气时间已经超过了3分钟。

 

潜水使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横膈膜肌的抽动——这是一块我在陆地上从未感受过的身体肌肉,而只有在水下通过闭气能锻炼到它。

 

 

12m深的潜水馆

 

 

 

耳压平衡密码

探索深海的钥匙

 

潜水另一个难点在于平衡耳压。

 

波义耳定律告诉我们,恒温条件下,气体的体积和压强成反比。而人的耳膜对于压强变化非常敏感,一旦开始下潜,耳膜就会向内挤压。这个时候就需要学习控制口腔和咽喉肌肉,将空气从口腔推入咽鼓管,平衡中耳压力,进而调整人体内外部气压,从而才能不断下潜。

 

每一次练习潜水的时候,我在水面上闭上眼睛,感受空气灌入腹腔和胸腔,暂时关闭呼吸系统,下潜。

 

睁眼的时候看到水底的光线、形状、颜色、质感。我聆听水的声音,关注每个东西宁静的存在,接受水中万物不同的样子,深深地进入当下。

 

 

 

泰国普吉岛

 

深蓝奇遇:

穿越液态时空之旅

 

通过自由潜考试后,我去到了埃及的红海、韩国的济州海旅行潜水——从海面上下潜,仿佛穿过一层液态的时空结界,海底下3米,能看到阳光被揉碎成跳动的光斑,10米能看到深蓝处流动的星图以及游动的鱼群,再往下潜,则是宇宙诞生之初最纯净的黑暗。通过另外一个介质观察我们的蓝色星球,确实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

 

 

下潜之前岸边的呼吸训练

 

 

运动与职业的交融:

律师生涯的“本能”反应

 

自由潜这项运动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

 

 

我深知浅尝辄止绝非掌握技能的真谛。但学习新技能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每一次我在水中与呼吸欲望博弈,在雪坡上与自我保护直觉对抗,在海浪的起乘窗口期抉择的过程,也是我跟懒惰对抗,跟舒适区对抗,跟惯性对抗的过程。不同场景下大脑积累的危险处理模型,实则是训练神经系统的反脆弱性,让我在既能在突发状况下启动直觉化反应,又能在高压环境中保持低能耗决策。

 

作为一名非诉律师,我时常感觉自己像一台需要长时间高效运转的精密仪器,项目紧张的时候,需要大量的处理文件以及各类信息,并时刻警惕错误。我时常感激合伙人的工作和生活哲学:法律人唯有平衡好工作强度与体能储备,才能让职业生涯走得更远。

 

即使是像呼吸这样与生俱来的本能,也可以通过调整舌尖轻抵上颚的角度、耳压平衡时咽喉肌肉发力来拆解重组。这让我想起执业初期,合伙人手把手教我校对、修改法律文件的场景,他告诉我要重视律师基本功:文书里的标点符号、法律检索的精准度——只有不断重复和有意识地精进,才能为处理复杂交易架构打下根基。

 

在海域潜水和潜水馆的体验大有不同,暗流砂砾会模糊视线,水温骤变可能打乱踢蹼节奏,而海训的目的,就是让技术内化为肌肉记忆,沉淀成本能反应。想起还是实习生的时候,我常常看着投融资、并购的交易文件无所适从,直到在合伙人的指导下,那些反复拆解过的交易架构和法律条款,经过真实案件的淬炼,最终化作遇到复杂交易时“本能”的解决方案,从意识深处自动浮现了。

 

 

 

自由潜这项运动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人类身体远比想象中强大——既能承受三十米水压的挤压,亦能在闭气三分钟后仍保持清醒。自由潜教会我控制欲望,让大脑学会区分真实的缺氧危机与虚假的恐慌警报;它教会我面对挑战要勇敢无畏,也要以潜者的谦卑面对未知;它教会我如何感受和使用横膈膜肌呼吸肌,如何让大脑建立对各种危险的处理模型,驯服对痛苦的反应,身体才能更加强健和自由。

 

 

 

越是沉入未知深蓝,

越能托起更轻盈的自己。

运动盲盒的终极彩蛋,

或许就是教会我们:

拆开“不可能”的包装纸,

里面永远藏着“再试一次”的勇气。‌

 

 

作者简介

 

姓名:张舒婷

 

职业:非诉律师

 

爱好:篮球、游泳、跑步

 

座右铭: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微信公众号 ×

使用“扫一扫”即可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