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看了美妆头部主播的直播带货,我对美妆产品的了解就从“品牌”深入到了“成分”,什么美白三巨头维C、烟酰胺、熊果苷,抗老三巨头A醇、胜肽、玻色因,早C晚A……具体是啥也不太清楚,反正记住能让我们变美就是了。变美当然需要付出代价,每天要花费大量时间涂涂抹抹不说,这些“成分”也都不便宜。以抗老成分玻色因为例,玻色因曾经是法国美妆巨头欧莱雅集团的专利成分,被应用到了欧莱雅集团旗下的多个品牌产品里,价格大多不那么亲民。比如大名鼎鼎的“黑绷带”(赫莲娜活颜修护舒缓滋养晚霜),天猫官方旗舰店50ml售价3680元;修丽可AGE面霜(修丽可紧致塑颜面霜),天猫官方店48ml售价1760元。为啥能卖这么贵?是技术出众效果显著,还是宣传到位营销得当?咱干专利的不就是技术流吗,今天就来扒一扒玻色因的前世今生,看看它(wo)配吗?
玻色因是什么
玻色因溶液是水、羟丙基四氢吡喃三醇、丙二醇的复配溶液,其中羟丙基四氢吡喃三醇是其活性成分。化妆品中经常提到的玻色因含量指的就是玻色因溶液在产品中的添加量,所以其实我们并不知道活性成分的具体含量是多少。羟丙基四氢吡喃三醇的结构式如下式1,分子量不到200,结构看起来也很简单?实际情况要稍微复杂一点。式1的实际结构并不是一个平面,从立体角度考虑分子结构的话可以以下式2来表示。

式1

式2
简单来说就是式2中折线连接的基团可能存在不同的立体方位,其中左边的环结构可能通过α或β键连接到侧链,不对称碳原子(式2中带星号的碳)可能存在R和S两种构型。因此式2存在4种不同的异构体:

式3
根据欧莱雅公司发表的论文[i],其将C-β-D-吡喃木糖苷-2-羟基丙烷(包括式3中β,S和β,R的结构,一般为两者混合物)称为玻色因(Pro-Xylane)。该论文认为,玻色因可刺激糖胺聚糖(GAGs)与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S-PGs)的皮肤表达,而GAGs和PGs的减少被认为与皮肤的老化相关。此外,欧莱雅公司进一步研究[ii]表明,玻色因还可以改善真表皮连接,促进胶原蛋白生成。结合欧莱雅公司一系列论文以及专利中的描述,玻色因的效果可以用下图来总结。可以说,从化合物发现、化学合成,到功效研究、安全测试,欧莱雅集团凭借一己之力开辟了抗老护肤品的一条全新赛道。

图:玻色因效果示意图
玻色因的专利保护
2000年12月22日,欧莱雅公司在法国申请专利FR2818547,开启了玻色因的专利保护之路。以该专利为优先权,欧莱雅公司于2001年12月21日提交了PCT申请WO2002051828,并进行了多国布局。

玻色因核心专利布局
该专利族包含多组权利要求,全方位保护了包含羟丙基四氢吡喃三醇结构在内的一系列C-糖苷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组合物以及其在药物组合物/化妆品组合物中的用途。除包含C-糖苷衍生物的通式化合物外,还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特别提到了C-β-D-吡喃木糖苷-2-羟基丙烷,也就是玻色因。该专利族被业界普遍认为是保护玻色因的核心专利,其中的大部分专利已于2021年12月到期,美国专利由于期限调整也于2022年5月到期。
核心专利竟然没有进入中国?当然还有后续。2004年4月23日,欧莱雅公司在法国申请专利FR 2869317,并以该专利为优先权在奥地利、中国、德国、欧洲、西班牙、印度、美国等多地申请专利。以中国专利CN100441588C为例,该专利保护了β构型的C-糖苷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组合物以及其在药物组合物/化妆品组合物中的用途,并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特别特到了C-β-D-吡喃木糖苷-2-(S)-羟基丙烷,也即玻色因中的S构型(式3中的β,S构型)。不要小看这些不同的构型,构型对化合物的性质影响可是很大的。该专利的实施例表明,相比于在WO2002051828(前述核心专利)中制备的(β,S)和(β,R)各含50%的C-β-D-吡喃木糖苷-2-羟基丙烷的混合物,纯的(β,S)化合物具有显著更高的活性。欧莱雅公司在其论文[iii]中也表明,β构型的C-糖苷衍生物比α构型的更具活性,并且,C-糖苷衍生物是β构型时,S构型更多的混合物活性更高。由此看来,尽管这一专利族保护的化合物结构范围比前述核心专利小,但实属干货,想要绕开它做玻色因也是不行的。不过,该专利于2020年因未缴年费而终止,同族其他专利也均在当年因未缴年费或专利权人放弃而终止。
玻色因的后专利时代
自2005年欧莱雅集团首个玻色因配方成功研发以来,以上两族专利帮助欧莱雅垄断玻色因市场十余年。以下搜集了几款2020年之前欧莱雅集团主打玻色因的产品,可以看到欧莱雅集团将不同浓度的玻色因分配给不同产品线,以吸引各个层次的消费群体。当然,成分并不是决定化妆品价格的唯一标准,品牌、肤感、气味甚至包装都可能改变人们对一款产品的认可度。但总体来看,中高浓度的玻色因更多的被用于较高端产线的产品,价格也相对比较高。

表一 2020年前欧莱雅集团主打玻色因的代表性产品
2020-2021年玻色因核心专利到期/终止,这意味着玻色因不再是欧莱雅集团的独家成分。这两年市场上也确实出现了不少主打玻色因的其他品牌产品,例如,一款“言之有物玻色因胜肽精华霜”,官方称玻色因原料组含量为50%,售价仅为398元/50g,价格可以说是相当感人了。不过,开宗立派的欧莱雅集团当然不会坐以待毙,眼看着友商们侵占玻色因市场。
一方面,他们不断创新,以玻色因为基础研制新的配方;
另一方面,他们在更多相对平价的产品中添加玻色因,推出“官方平替”。
看看这几年欧莱雅集团产品的变化就可以窥见玻色因是怎样继续为欧莱雅发挥余热的。
2021年,欧莱雅集团将其“羽西虫草焕臻玉养凝采精华液”升级为“羽西虫草焕臻凝时修护精华液”(不得不说化妆品的命名也是一门学问,能够做到虽然咱记不住是啥,但听上去就很高级,看起来就有功效),玻色因溶液含量从9%提升至15%。2021-2022年推出同系列眼霜和面霜,玻色因溶液含量均为21%。对比一下就能看出这些产品中玻色因的“性价比”比2020年之前的产品高了很多。

表二 2021-2022年羽西部分含玻色因产品
2022年,欧莱雅宣布其新原料浓缩型玻色因——“玻色因PRO”(注:Pro指profusion,意为丰富的)以及新配方“双渗透微泵技术”。欧莱雅声称“这两个版本的区别不仅仅只是在浓度上,实际上在黏度,理化特性等多个维度均有所不同,这些都会在配方时会对肤感和配方稳定性产生不同的影响,为后续产品配方开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而使用了双渗透微泵技术的高浓度玻色因面霜可实现的玻色因皮肤吸收率比未使用的面霜高20.9倍,远超于原料本身的浓度倍数差。在此基础上,欧莱雅推出了全新产品“欧莱雅复颜玻尿酸水光充盈焕颜淡纹霜”(欧莱雅20霜),高浓玻色因PRO的含量为20%,售价约为519元/50mL。该产品还使用了组合物专利(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101766546B,该专利拥有美国、韩国、德国、西班牙、欧洲等多地同族专利),利用玻色因和甘露糖的组合促进胶原蛋白的生成。满满的科技感再加上原厂官方加成,是不是顿时感觉其他品牌的“平替”产品都不香了?
再来看看被称为玻色因入门首选的“欧莱雅紫熨斗眼霜”,价格大概在300元/30mL左右。早在2015年,欧莱雅就上市了“欧莱雅复颜玻尿酸水感充盈导入眼霜”,其成分中并不包含玻色因。2018年该产品升级为“欧莱雅复颜玻尿酸水光充盈全脸淡纹眼霜”,添加入玻色因成分,开始以“紫熨斗”火遍全网。2022年,欧莱雅将其最新的玻色因PRO技术应用于“紫熨斗”,官方声称其玻色因(羟丙基四氢吡喃三醇)的添加量是前一代产品的2倍。从产品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备案信息来看,2022年新款产品的玻色因含量确实有所提升[v],不过提升之后玻色因的含量也不算高,并不是最主要的活性成分。

表三 欧莱雅紫熨斗眼霜成分
由此看来,核心专利的过期确实给欧莱雅带来了玻色因赛道上的竞争者,但显然欧莱雅早已做好充分的准备。更何况,专利和技术只是产品成功的基础。早在2009年,玻色因就获得美容大V牛尔的力荐,2010年欧莱雅在中国上市首款含玻色因的产品。小红书、知乎上关于玻色因及相关产品的文章数以万计,各大美妆博主、主播极力推崇。时至今日,抗老神器玻色因的大名早已深入各位爱美女士的人心,人们对于玻色因是欧莱雅公司王牌成分的认知也已根深蒂固。每一次技术升级、产品升级、成分升级都伴随着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和营销,一顿操作下来欧莱雅集团的盈利不断攀升,据欧莱雅集团2022年半年报显示,期内欧莱雅集团销售额达183.66亿欧元,同比增长20.9%;营业利润37.46亿欧元,同比增长25.3%。玻色因的“解禁”或许让更多人了解并深信玻色因的神奇功效,而欧莱雅适时推出的更平易近人的产品又让更多人可以够得上曾经高高在上玻色因。而那些已经依靠玻色因成为“贵妇面霜”的产品相信也不会受到专利过期的影响,毕竟能用上“贵妇面霜”本身就已经是很多人的追求,每天带着涂抹时满足的愉悦感进入美美的睡梦或许比玻色因带来的护肤效果更好呢。
注释